【藝術展覽】意大利必遊著名烏菲茲美術館 珍藏展激罕展出15世紀文藝復興畫作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0/10/23 18:40

最後更新: 2020/10/23 18:43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藝術館首次與意大利烏菲兹美術館合作,以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(Sandro Botticelli)為主軸,展出15至16世紀畫家共42幅的珍貴畫作。

香港藝術館又有大型展覽開幕!為了慶祝中國和意大利建交50周年,香港藝術館首次與意大利烏菲兹美術館合作,推出專題展覽「波提切利與他的非凡時空—烏菲茲美術館珍藏展」,以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(Sandro Botticelli)為主軸,展出15至16世紀畫家共42幅的珍貴畫作。

展覽共分為6個展場,按主題歸納了波提切利和同時代畫家的作品,例如其老師菲利普利皮(Filippo Lippi),以及他們所身處的時空,反映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精神面貌。

文藝復興是孕育自意大利佛羅倫斯的文化思潮運動,重新探討古希臘和羅馬時期古典文化中重視人性、勇於探索、尋求真理的態度,並於哲學、藝術、科學研究等領域中體現人文主義精神。而是次展出的畫作,其15世紀末至16世紀的背景正是運動最燦爛輝煌的時期。

筆下聖母帶母親哀愁

第一個展場「劃時代人物」是關於當時佛羅倫斯文藝復興的重要推手羅倫佐美第奇(Lorenzo Medici),他是外交政治家、商人,同時亦透過財富推動文化發展。他的家族成立新柏拉圖主義學院,贊助不少藝術家、文人和詩人,除了波提切利,達文西和米高安哲羅也與他關係密切,直接促成了文藝復興初期繁盛的境況。

第二個展場是「聖母與聖嬰」。在15世紀的西方世界,宗教畫非常流行,一方面,民眾會從中學習做好人,並祈求神的寬恕和慰藉;另一方面,富人甚至會在家附近興建教堂,造就了宗教畫的需求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聖母與聖嬰的肖像是粉飾寢室的重要物品,並裝嵌在精雕細琢的木框中成為圓形畫。在當時充滿黑死病、瘟疫的年代,對孕婦而言,這種圓形畫是保佑順利生產的慶生盤,因而委託畫家繪畫以作敬拜。

在波提切利畫筆下的聖母,面容慈祥卻帶憂鬱,充分表達了聖母作為母親、作為人,在預視到兒子即將會為世人犧牲時的哀傷神情。在新柏拉圖主義以人為本的精神下,主張畫家應透過描繪人去彰顯神的美,因此波提切利在畫中亦重視人物描寫、皮膚處理、衣飾摺紋、顏色等,背景充滿各種象徵符號。

展示世俗生活和美學

第三個展場是「聖人與聖徒」,展示的畫作多刻劃了聖人及遵從耶穌教誨的聖徒故事。其中一幅波特切利描繪聖人在書房做文學研究的作品《書房內的聖奧斯定》,畫面結構和細節一絲不苟,地下大理石紋、天花板雕花細緻得令人激讚。

第四個展場是「聖經故事」。波提切利的《三王朝聖(拉瑪的朝拜)》將其藝術生涯推至高峰,可堪玩味的是,畫中與觀畫者對視的3人正是波提切利和美第奇家族的個人肖像,而波提切利更將自己繪畫在右方最顯眼的位置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將聖母、聖若瑟和耶穌放在較高的位置,並以透視法呈現建築物和景物,相當着重畫面設計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第五個展場「傳頌凡俗美德」展示當時世俗的生活和美學。在新柏拉圖主義的願景中,城巿的設計和建立,應該要令巿民關係親密,聚集在公眾地方互相交往,帶有一種公民精神。而祼體的愛與美化身——女神維納斯,形象柔美,曾一度廣泛出現在裝飾畫中,並寓意着人類能從世俗中超脫到聖靈國度。雖說現時大眾對祼體敏感,但在當時主張人的形象從神而來,透過畫作去描繪人的體態美,從而引發對人的愛,是好重要的事。

肖像畫捕捉個人特質

最後一個展場「肖像畫」,則呈現了人文主義發展出來的新美學。肖像畫原是以服裝和珠寶來突顯王公權貴的社會地位,但到了15世紀末,漸漸主張透過捕捉個人特質,令畫中的每位人物都與別不同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這時期的肖像畫多為參照貨幣上的側寫方式,避免描寫對畫中人的感情,希望觀者在看這張畫的時候,留意服飾、面容輪廓、髮型、裝飾物等。這裏有個小花邊新聞,波提切利筆下的女性,靈感來源是其女神「美麗皇后」,她死時只有23歲,波提切利很多速寫都可見到這位女神的痕迹。

而被6個展場圍繞的中央區域,就有觀眾互動區域,有畫架和紙讓參觀者嘗試繪畫自己的肖像,也有自拍區域供大眾與畫作打卡合影,或者為女神維納斯換上現代衣服,讓處身現代的觀眾也可一嘗當時文藝復興運動的熱潮。

波提切利與他的非凡時空—烏菲茲美術館珍藏展

地址:香港藝術館2樓專題廳(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)

日期:即日起至2021年2月24日

開放時間:星期一至三、五:10am - 6pm;星期六、日及公眾假期:10am - 7pm;星期四(公眾假期除外)、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

入場費:成人$30;學生、長者和殘疾人士$15

記者:陸明敏